今天我們聊聊領導人怎么樣幫助伙伴快速的調節情緒,消除不良的自我對話。 早上我跟我愛人說,我跟小小貝在一起一天,小小貝跟我說的最多的話就是:“爸爸我錯了,對不起,我不該那樣對你。”因為在她吃飯或者做事兒磨蹭的時候,我提醒她,她不喜歡,有時候會吼我,說她不喜歡我那么嚴肅的對她說話。過了一會兒她會良心發現又來道歉,問:“爸爸能原諒我嗎?”
小孩子不喜歡人說,自我控制能力差,我們都是知道的,但實際上,大人又何嘗不是呢?我在想,為什么這么多年學習,我們沒能學會管理好自己呢? 那我們看一看現在的小孩子學習,是因為內在的動力和興趣被激發起來而學,還是在外在的壓力下不得不學呢?我們是被恐懼驅動,在被管控下去做事情的,所以情緒一直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很大。人們并不是學會了自控,而是他控。我說的這些,如果你帶過團隊足夠長的時間,你會發現有些人有的時候很難按優先順序去做事,他們受情緒控制,而情緒又很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響。 所以,一個人他能否達成目標,取得成功的關鍵,是他處理困難、錯誤、失敗和損失的能力。為什么這么說呢?因為所有的人在前進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同樣的障礙、問題,也都會犯錯誤,都會遭到損失和失敗,很多人在犯錯誤或者遭到損失的時候,情緒就變得非常低落,而且會懊悔不已。所以真正的問題就在這兒,而且這個問題還不小。
作家曼斯菲爾德說:“懊悔的消耗能量是十分驚人的,你不能指望它來取得成就,它只會吞噬你的精力!”一個總是懊悔的人,這種情緒時間長了會轉化為愧疚、焦慮和自怨自艾。人們面對失敗或者犯了錯誤,會有這些情緒,那肯定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做錯事情會被很嚴厲地指責有關系。 那你說我現在一受挫就有情緒,情緒低落怎么辦呢?在我們遭受損失的時候,我們需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,然后跟失敗道別。如果我們只專注在失意上,就會一蹶不振。專注在失意和專注在吸取教訓的這兩類人,他的區別在哪兒呢?專注于失意的人,一心想著他們做錯的事兒,總是不斷播放他的痛苦、自怨自艾、情緒低落……然后,就會感到希望渺茫,不能自拔;而專注于吸取教訓的人,他一心想著他們能做好的事兒,會治愈自己的創傷,增加自己的自信,會鼓勵自己重拾希望,然后向未來邁進。 有些失敗造成的傷口太深,需要時間來治愈,我們需要釋放悲傷,但是對很多小的失敗或者問題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,大多數時間我們需要從那些失敗中吸取教訓,然后繼續前進就可以了。
處理失敗最合理的一個方法,跟慶祝成功的方法一模一樣,就是遵循“24小時規則”,因為獲得勝利的時候,慶祝的時間不應超過24小時,而遭到失敗、挫折的時候,低沉消極的時間,也不應該超過24小時,一旦處理好情緒,就應該從經驗中學習,然后繼續前進,越快的把關注點從失敗轉向經驗、學習,就能越快的治愈傷口。一直盯著失敗不放手,情況的只會越來越糟。 所以,作為領導者幫助伙伴走出消極情緒的關鍵是正確的認知逆境,不把逆境當作墓碑,而把它當成墊腳石,這時,我們的關注點就在我們能學到什么。 心理學家吉姆·厄爾說:“如果你能把失敗視為一個學習和改良的機會,他就是這樣的機會;如果你把它視為一個挫傷士氣的打擊,它就是那樣的打擊。”